■以“縣域”和“流域”為重點示范單元,更加突出區域的整合性
■以連片整治示范建設為平臺,實施縣域內農村環境的全面整治
■強化區域環境質量整體改善,避免就項目做項目
中國環境報見習記者 王小玲 記者 曹小佳
四川省政府近日與環境保護部、財政部簽訂了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協議,標志著四川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正式啟動。據了解,自今年4月被納入全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范圍以來,四川省政府立即啟動編制了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實施方案,從頂層設計上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四川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并在諸多方面進行了重要創新,呈現出鮮明的四川特色。
堅持“四連片”原則
“環境問題是否解決?區域環境狀況是否改善?農村環境管理能力是否提升?這些是我們衡量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成效的主要標準,也是我們從一開始規劃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的頂層設計原則。”四川省環保廳副廳長楊雪鴻介紹說。
據介紹,四川省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是以“縣域”和“流域”為重點示范單元,實行整體推進。因此在頂層設計上,全省選擇4個縣進行整縣的綜合整治和連片整治,同時將1個水庫、5條流域納入流域綜合整治。
據了解,四川省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堅持“四連片”原則,即:問題連片,以水污染防治為核心;地域連片,以“整縣”、“全流域”為示范重點區域整體推進;方式連片,以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為主線,實行相關資源整合連片推進;管理機制連片,以農村環境管理機制創新連片推進農村環境保護體系化建設。
著力于全域、全要素、全方位整治
“以連片整治示范建設為平臺,實施的是區域內農村環境的全面整治。這是我們與過去‘以獎促治’最大的不同。”四川省環保廳農村環境保護處處長陳維果說,四川省擴大了農村連片整治的范圍,并以示范工程設施為主線,在重點示范區域開展“全域”、“全要素”、“全方位”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在農村連片綜合整治中,四川省更加注重區域環境治理的綜合提升和改善,以重點示范區域為平臺,著力于“全域”,即“全縣”和“全流域”;“全要素”包括生活污水和垃圾,農村地區工業、農產品生產產生的廢水、廢渣,以及農村生態保護;“全方位”包括硬件設施建設、制度建設和機制創新等的整體突破。
特色體現在“四步走”上
“四川省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在工作路線上創造性地提出了‘四步走’方針,更加注重區域環境質量的整體改善,避免了就項目做項目。”陳維果指出。
在工作路線上,四川省首先增設了重點示范區生態環境調查與評估環節。通過調查評估重點示范區域受損生態系統優先恢復順序和生態環境關鍵影響因子,確定出綜合整治的范圍、環境問題及需要整治的重點環節。
第二步,制定出第一層次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方案》。整個綜合整治方案將從整縣推進總體實施和小流域環境綜合整治總體實施兩個方面入手,包括了飲用水安全等9個方面的內容。
第三步,根據建設項目與效益分析等因素,制定《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區實施方案》。確定了未來3年連片整治示范區的實施方案和年度實施方案。
第四步,對綜合整治情況進行績效綜合考核與評估。
“以上‘四步走’的前兩個環節都是四川的創新。我們這樣設計工作路線,就是追求區域環境質量的整體改善。”陳維果說。
自加壓力,資金按1∶1配套
為了確保連片整治示范取得成效,四川省建立了由中央、省、市、縣各級政府共同投入的資金保障機制,明確了示范項目所需資金由中央農村環保專項資金、省級資金和地方各級財政資金共同構成。
據了解,中央要求西部地區資金配套比例為1∶0.5,而四川省自加壓力,按1∶1配套,條件較好的區域如“溫江——郫縣——都江堰”片區地方政府按照不低于1∶2的配套比例投入資金;其他區域地方政府按照不低于1(中央)∶0.175(省)∶0.325(地方)的配套比例投入資金。2012年,全省中央與地方資金配套比例達到1∶1.2。中央資金撬動了更多的地方投入。
“中央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省建設是給我們提供的機遇。據初步測算,中央給四川省8億元的投入資金,按要求四川應配套4億元。但是我們實際預算連片整治配套9億元以上,還不包括各相關部門在綜合整治中投入的資金。”楊雪鴻說。
快論
總結經驗 擴大成果
文雯
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工作實施兩年多來,取得了積極成效。與以往的農村環境治理相比,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更注重區域環境質量改善,成為解決當前農村環保短板的有效途徑,成為改善農村環境質量的重要載體。
從2010年5月財政部、環境保護部與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簽訂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協議以來,部分示范省(區)的3年目標期即將到來,步入收官階段。3年的整治有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工作中有哪些經驗值得推廣?還有哪些不足有待補足?如何將整治成效穩固下來?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解答,直接關系到下一步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能否順利推進。
目標期將近,各地亟須探索建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的長效機制,謹防出現“項目一撤,效果歸零”的現象。在整治工作之初,中央和各地都投入大量資金保障了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有力推進。僅2012年,中央財政就安排了55億元用于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實踐證明,單純依靠外部“輸血”,不形成自身的“造血”功能,不建立農村環境整治的投入機制、管理體制,不調動起鄉鎮、村莊和農民在環境整治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連片整治的成效將難以持久。
分析問題、總結經驗,是為了下一步更堅定地前行。各地應提前謀劃,抓緊部署,確保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成果看得見、摸得著、能受益、可持續。
|